欢迎您光临 \\ 坊主之家 // 这里是湖南幼专小学教育研究科研团队主阵地 网址:https://www.hnyz908.com
 
走进坊主
 
实施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施方案

区域乡村小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和模式研究

项目实施方案

一、改革试点立项的背景与意义

乡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近些年,乡村小学教师补充来源有师范和非师范毕业生两种,补充方式有免费师范毕业生、特岗招考和社会招考等多种。

乡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急需提升,这种提升需要从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来完成,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基本上实行“一面两体”即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裂为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隔离、相互脱节,在领导体制、培养方案、组织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没有协调统一,没有形成一体化机制与模式。

实际上,教师教育是教师学习的连续统一体,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终身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国际上教师教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任教师教育、入职培训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后两个阶段也统称为教师继续教育或职后教师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培养的一化化机制和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新时期,我们的国家层面已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意识到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一些文件提出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协同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是职前教育、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一体化的过程,要建立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机制和模式。

结合现状与新形势,我们提出“区域乡村小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和模式研究”项目,旨在站在高校的视角,纵观乡村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与终身性问题,提出“高校引领、区县政府主导、教研部门助推、小学参与”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和模式。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师范院校培养人才与小学用人单位脱节的现象。对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与持续改进,从培养目标上着手,与小学用人单位、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思考、研究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师范生的“一践行三学会”技能训练,到岗就能适应岗位。

通过探索,可以建立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平台。职后培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集中培训有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加大网上课程建设,不断更新他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等途径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培训过程中根据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从而全面提升乡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改革总目标:构建“高校为引领、区县政府为主导、教研部门助推、小学参与”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以此优化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实效。着力提高乡村小学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正公平,为建设新农村和消除城乡二元制提供有效途径。

㈡改革任务:

1.建立“高校为引领、区县政府为主导、教研部门助推、小学参与”的一体化培养机制,理清机制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构建分工明确、互通有无、通力协作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

2.在一体化机制下,优化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职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能“下得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3.在一体化机制下,相关方提出职后培训需求、制定职后培训方案、参与职后培训过程,培训出“用得着”的专业发展技能。

三、改革试点范围

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输送区域为试点范围,即以常德各区县为主要阵地,辐射湖南省其他地州市,带动其他主要生源省份如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

四、改革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体内容:乡村小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建立与落实。把研究焦点定于如何实现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如何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各级教研部门、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且建立长效机制。

“一体化”内涵:其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理念的一体化。其二,教师职前职后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其三,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高校引领、区县政府主导、教研部门助推、小学参与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和模式。

具体内容:

职前培养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对接小学。师范院校的培养没有完全对接当今小学教育,从课程设置到培养方式,从顶岗实习到毕业回访,都体现出与小学脱节现象,顶岗实习没有指导与监测,毕业生适应岗位情况没有跟踪调查。呈现出现一种象牙塔式的培养现状,只管培养,不管适岗,毕业生放出去了就归小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收管,高校没能获得来自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不利于自身人才培养的改进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问题,高等师范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改革:

一是多方合作研究,改良师范生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小学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当地教育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业负责人等多方人员进行调研、讨论、研制。建立符合师范教育规律、对接小学教师岗位、具有新时代教师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建立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建立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行的两条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小学教育学》开设小学班队活动的教学内容,那么就必须开设到小学尝试开展班队活动的实践课程。否则就会理论高高在上不能落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状态。《教师口语》就应结合朗读教学内容,有部编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训练、过关的环节。

三是夯实见习实习环节。建立贯穿始终的见习实习的制度,以三年高招为例,研究拟定一年级见习跟班、二年级插教、三年级实习的实践计划。时间和内容安排要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普遍参与。要有制度有检测有评价,注重学生实践过程性的记录与存档,实践成绩与毕业挂钩。

入职适应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入职期岗位适应由高校监测。

高校要关注毕业生的回访与跟踪。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入职三年的档案制度,重视顶岗实习的指导与检测,目前的顶岗实习已由小学单独接管,高校基本放手了,学生在岗位上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情怀、职业理念是否符合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高校没有调研;加上乡村小学地处偏远,条件落后,师资短缺,任务繁重,年长教师呈现职业倦怠,身心疲惫。很多师范毕业生到岗后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彷徨状态。少数优秀学生能很快适应,而大部分学生要很长时间适应甚至于对小学教师岗位从此失去兴趣,更无从谈今后的专业化。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顶岗实习与入职三年毕业的动态,根据毕业生到岗适岗及专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改进、完善培养模式。以促进高校良好可持续发展。

职后培训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与专业发展靠四方联动。

相对于职前教师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包括入职教育和职后专业发展均是薄弱环节,入职培训应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职后教育应分层分类,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年长教师应有区别地设置培训内容与课程。总之要高度重视乡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及专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乡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应由政府、教研部门、高校、小学四方联合组织。目前四方都在行动,但处于脱钩状态,没有各司其职,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培训是从上而下,由上级拟定培训项目,高校承担培训任务,小学只负责选送培训对象。应从下而上,由小学根据岗位需要根据教师现状根据时代特点,提供培训项目或内容,再由高校、教研部门设计培训课程,上报政府审定,政府根据小学提供培训项目或模块整体规划培训,下发培训计划。这样会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创新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学习平台,把专家、名师召集起来,与本区域乡村小学教师结对指导,可以用工作坊、QQ群、微信群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

二、研究内容:

⒈职前培养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对接小学。(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接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习实践落实、顶岗实习指导)

⒉入职适应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入职期岗位适应由高校监测。(入职培训、职后分段培训)

⒊职后培训一体化改革——乡村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与专业发展靠四方联动。(网络平台的搭建、区县教育局研究员及乡村小学的联络人员;区县、小学订单式培养,从计划到培养过程到培训,与高校无缝对接,全程参与,融为一体)
五、主要措施

1.明确小学教育研究所是本教育体制试点改革项目的负责机构。

2.建立市、区县教育局、教研部门的联络制度。在市、各区县教育局分别联系一位业务部门的教研员,加强乡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需求调研、入职适岗及职后培训等情况的了解。

3.建立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档案袋制度。为每一名实习生建立档案袋,如实记录他们小学教师岗位上的点点滴滴。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应由小学、高校双管齐下,共同关注他们的实习进展,共同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高校为他们最后一公里扶一把,小学为他们开始一公里拉一把,加快他们角色的转换,以便他们迅速适应岗位走向专业发展。

4.密切跟踪调研新入职小学教师的岗位适应与专业发展。入职前三年是小学教师今后专业发展的关键期,高校必须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小学密切跟踪调研,一是了解毕业生情况改进自身培养方案,二是了解非师范生情况优化设置培训课程,三是为小学教师的终身发展分类培训做好预设。

5.发动联盟小学定期组织开放性的教学教研活动。小学是高校学生实践基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检测基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与小学息息相关。因此,与小学联盟开展教研活动是双赢的事,应发挥小学的积极性,把与高校组织的教研活动纳入小学年度计划,纳入日常工作,使之常态化、系列化,研究项目就会产出成果,逐见成效。

六、具体做法

㈠设立研究子项目

拟设语、数、英、体四个子项目。本校负责人分别为:裴德云、舒彦强、陈姝、张雪琴,外校专家或行政领导:语文(澧县陈波、樊碧荣)、数学(津市谭晓明)、英(桃源教育局向伟)、体育(鼎城区)。

各子项目以工作坊形式开展,组建工作坊队伍:本校教师、区县教研人员及名师、试点区县乡村小学教师。工作坊方便线上线下活动开展。平台搭建立课程框架;拟定线上线下活动计划(与区县教研部门、小学名师一起商定)。

㈡建立与市、区县教育局、教研部门的联络制度。

  1. 与区县教育局师训股取得联系并建立长久联系。可以利用继续教育学院的资源。

  2. 进行区县乡村小学教育的调研。了解区县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培训需求、培养路径。(桃源——英语;澧县——语文;津市——数学;体育——)区县现有的培训措施与政策。

    3.开展研究活动。每学期一次线下活动。线上研讨活动可以由坊主与区县教研员组织多次。也可以发动联盟小学定期组织开放性的教学教研活动,建立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结对发展机制。目前,我校有联盟小学主要是城区小学。比如,永安小学可以作为城区小学的专业引领学校,与桃源乡村小学结对子。

    ㈢职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调研近几年学校毕业生的情况,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小学一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职前研究对象(16级一19级)小教专业
    ㈣职后培训调研与培训组织

    1.密切跟踪调研新入职小学教师的岗位适应与专业发展。

    2.建立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档案袋制度。

    3.分类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两类)比如,小学语文学科对于非师范生应开设哪些培训课程,对于师范生又开设哪些培训课程。比如:体育研究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乡村小学体育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乡村小学体育教师打造“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提供思路。

    4.分学科建立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体育教辅资料,包括音频、视频、文字等材料。

    职后本校的研究对象(2017-2020届)小教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与档案建立)

  1. 打造本土培训教师。高校教师为乡村小学教师上培训课、开讲座、上下水课。

  1. 预期成果

    1.“四位一体”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2.湖南幼专小学教育研究所网上平台。⑴建立网上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建立小学教师的各类培训课程,涵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并通过平台上传各学科的各类资源。⑵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通过平台为小学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档案。时间范围可从实习期、顶岗实习到入职三年,记录教师成长点滴。⑶建立工作坊。以青蓝结对、工作坊的形式建立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教师的帮扶关系,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3.形成研究共同体——扩大常德市小学教育联盟。以湖南幼专为中心,建立乡村小学加入的教育联盟,联合市、区县教育局,开展长期的系统的活动。

    4.培养一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小学名师。

    5.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和指导方案(规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各一篇研究论文;其他学科类型的相关论文)。

    6.形成区域乡村小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

     

     

     

     

     

     


 

QQ_172622224 | 电话_13875046940

地址_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高泗西路600号湖南幼专 | Copyright@2020